
在購買店面前,許多消費者會習慣上經濟部商業司網站查詢該地址的登記紀錄。有時候,會發現這個地址曾經登記過多間公司或商號,並且都已「歇業、解散、廢止」。這種情況,往往讓買方心中冒出幾個疑問:這會不會影響交易?房東是不是要多繳稅?未來自己買下會不會有麻煩?
依《公司法》與《商業登記法》規定,公司或商號設立時必須申報營業地址,且可以租賃的店面作為營業地點。
當營業主體歇業、解散或廢止登記後,主管機關會更新狀態,但該歷史紀錄仍會依規定保留於經濟部商業司的公開系統,作為營業登記資訊的一部分。這些資料僅代表「過去曾有人在此營業」,並不會自動使不相關第三人(例如單純的房東或後續買方)承擔債務或稅務責任。
只有在房東本身同時擔任該公司的負責人、董事、股東,或以自身名義提供擔保時,才可能涉及法律或財務義務。
在交易層面上,法律上不會因為這些登記紀錄而限制買賣,也不會因此影響產權移轉。但在市場心理層面,有些買家看到多筆歇業紀錄,可能會聯想到該地段的經營環境不佳,進而影響購買意願或出價。
銀行在核貸時主要依據不動產價值、借款人信用與還款能力評估,並不會單純因為地址曾登記過已歇業公司而拒絕放款。只有在該不動產涉及法院查封、拍賣或其他權利限制時,才會對貸款與交易產生實質影響。
稅務方面,依《房地合一稅條例》及《土地稅法》規定
賣方出售店面需繳納的主要稅目為房地合一所得稅(依持有期間與交易所得計算)及土地增值稅,買方則須繳納契稅。這些稅負的計算依照成交價、取得成本及持有期間等條件,與過去租客的商業登記紀錄完全無關,因此不會因為有多筆歇業紀錄而增加稅額。
至於能否刪除這些紀錄,根據《商業登記法》第26條及《公司法》相關規定,營業登記資料屬於公開資訊,主管機關必須保留歷史紀錄以供查詢,並無提供「刪除歷史紀錄」的機制。若未來房東或買方不希望地址繼續被登記,可在租賃契約中明定禁止承租人以該地址作為營業登記地點,或要求承租人另行使用虛擬辦公室地址,以從源頭減少紀錄累積。
整體而言,多筆歇業登記紀錄並不會為房東或後續買方帶來法律與稅務上的額外負擔,影響主要來自市場觀感與談價空間。
消費者在評估購買時,應將地段、人流、租金回報率與未來發展潛力作為主要考量,而不是僅以這些登記紀錄作為決定因素。只要物件本身條件合適,過去的登記紀錄通常不應成為交易障礙。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房地產新聞】
|